关注
微信
工程机械与维修 今日工程机械
首页 - 专栏 - 正文

复盘高空作业平台两大龙头 带来的重要启示(吉尼篇)

匠客工程机械 评论(0)

来源:匠客工程机械

1、吉尼:发展节奏与JLG趋同

吉尼(Genie)于1966年在美国华盛顿成立,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吉尼价值的最大体现是帮助客户成功”的理念,广受客户信赖。2002年吉尼被知名工程机械公司特雷克斯收购,成为合作伙伴(注:2002年后特雷克斯高空作业平台业务统一由“吉尼”表示)。公司产品以各系列高空作业平台为主,同时生产各种灯塔、照明灯、发电车等设备。

(1)管理端:从家族式企业向市场化管理的转变

与JLG自始至终市场化管理不同,吉尼在被收购前一直是区域性的家族式企业,受益于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广泛需求,具备先发优势的吉尼享有30年的稳步增长。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周期影响,吉尼不得不转变为市场化管理。

吉尼管理端变化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002年以前,吉尼家族式管理。吉尼成立于1966年,与JLG自始至终市场化管理不同,到2002年被特雷克斯收购前,吉尼从管理者到员工一直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公司支持员工朋友和家人来填补公司空缺的职位。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的三十年间,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玩家少,机会巨大,同时销售呈现地域化的特点,如吉尼地处西北的西雅图,设备覆盖美国西部市场,JLG处于东北宾夕法尼亚,覆盖美国东部市场,两大巨头享有不同市场。吉尼凭借与租赁公司的亲密合作关系,不需要努力拓宽市场,也可以获得稳定增长。

吉尼创始人Bud Bushnell

2002年后,特雷克斯市场化管理。随着90年代后期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增多,市场竞争激烈,倒逼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公司主动学习丰田汽车创新的生产管理办法,开始采用“精益”化管理,促进吉尼各地工厂的生产管理更为系统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零配件通用化,从原料端减少成本。2001年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建筑业市场受到影响,全球市场很多建设项目停工,吉尼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并投入资金。吉尼的领导层开始和全球设备制造特雷克斯进行谈判,2002年,吉尼成功从一个区域性的家族企业转型为一个上市的跨国公司(被特雷克斯收购)。

(2)产品端:从“主攻一路”到“多点开花”

对于产品端,与JLG成立之初就采取全覆盖式产品研发不同,吉尼一直以物料升降机和臂式为主要发力点。但2000年后,公司也开始注重产品多元性以满足多个下游行业需求,对冲面向单一建筑业需求的周期性风险并拓宽市场:

自成立以来,物料升降机和曲臂式Z系列为核心产品,对应建筑业需求。吉尼于1970年开发出第一台移动式的高空作业平台;1974年投产物料升降机并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销售重点;1982年全新大型自行曲臂高空作业平台上线,紧接着1984年投产,在这以前,吉尼仅仅生产可移动式的高空作业平台,新产品Z系列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不仅打开了美国国内建筑市场,也打开了吉尼进军全球市场的机遇,到1997年曲臂式Z-45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产品。同时,在1997年吉尼的剪叉高空作业平台也开始投产。

2000年前,吉尼主要以物料升降机和曲臂式Z系列为主要销售重点,更多面向建筑业需求。而JLG的产品种类覆盖臂式、剪式和桅柱式,产品种类相对更丰富,同时起步较早。产品端不同也体现出了下游领域的不同,JLG凭借全种类产品可不仅以覆盖建筑领域,也可以满足非建筑领域需求。

2000年后,吉尼面向更广下游领域,臂式端和物料运输设备持续发力。为应对由于经济下滑带来的建筑业周期性波动的风险己拓宽市场,吉尼在2000-2005年发出了多款产品。在臂式方面,直臂与曲臂双管齐下。开发第一代直臂型高空作业平台S-125,设备可以伸展到135英尺高,360度旋转,随后进一步推出第一台大型曲臂型高空作业平台Z-135。新的设备满足了全球租赁市场爆发式发展的需求,同时下游领域覆盖从船厂、机场、体育馆等多个行业。在物料伸缩机方面,2002年收购伸缩式叉装机,进一步完善了吉尼物料升降机产品线,2007年第一款小型伸缩式叉装机GTH-5519投产。

2010年后,深度升级产品:品牌专业化,产品多样化,力争做到市场最佳。2010年后与JLG一样,开始在产品的深度上进行升级,从产品高度、载重重量、动力成本和软件智能型多角度进行拓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产品做到市场最好以此来占领市场。

(3)市场端:2000年前吉尼深耕本土,后借助特雷克斯渠道快速扩张全球

2000年前吉尼凭借与本土租赁商亲密的合作关系,深耕本土市场,随着美国本土竞争激烈、吉尼并入特雷克斯,全球化的渠道拓宽了吉尼的跑道,特别是2003年后的欧洲市场和2010年后的中国市场为吉尼打开又一增长极。

2000年前吉尼没有很多全球化的拓展,更多的是深耕本土:1968年吉尼通过与加利福尼亚电子设备承包商和日本钢铁厂合作取得了1500份订单,并且由于吉尼处于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1980年全美前十大建筑工程承包商有3个靠近此处),充分享受70-80年代南加利福尼亚建筑热潮。1970年公司开始与各大本土租赁商合作满足建筑需求,并且始终与租赁商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JLG很早就自建全球渠道不同,吉尼被收购后凭借特雷克斯全球渠道,快速切入欧洲市场,同时积极布局中国市场:

2002年吉尼被特雷克斯收购,成为旗下高空作业部,通过享有特雷克斯的全球渠道,吉尼在全球超过15个国家都设有办事处,在5个区域设有设备生产和和分销网络。

欧洲市场强劲,是仅次于北美的重要市场。吉尼并入特雷克斯后,高空作业部快速切入高空作业平台行业高速发展的欧洲市场,2008年吉尼已经在意大利和英国建立了2个工厂,并且高空作业设备总裁TimFord对吉尼各地业务进行了分等级评级,等级范围从3+到3-,他表示欧洲市场等级为3+,亚洲为2+,2009年欧洲市场营收占比约为17%。

扎根中国市场,开设常州工厂,全球供货。与JLG一样,吉尼也很早就发现了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机会,早在1998年就在上海设立代表处,试水中国市场,2010年特雷克斯高空作业平台事业部常州工厂二期开业;2011年3月常州工厂正式投产,吉尼开启中国生产之路,实现了高空作业平台全线本地化生产并开始向全球供货。为了进一步配合吉尼全球制造战略布局,更好地支持北美以及欧洲亚太等地区的生产供货,2016年6月常州工厂又迎来了二期扩建,目前产品线覆盖几乎全部吉尼剪叉式、直臂曲臂式产品。从2011年第一台直臂型高空作业平台的下线到2018年第5万台设备的出厂,常州工厂以平均每年超过50%的产量迅速发展。

(4)吉尼收入及盈利能力趋势与JLG趋同

与JLG收入波动类似:2003年吉尼收入仅6.4亿美元,2019年增长至27亿美元。2003-2008年高速成长期,吉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2008-2019年步入成熟期后,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2%。毛利率趋势也相同,高速发展期维持在20-25%之间,2008年成熟期后维持在15-20%之间。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全球两大巨头JLG和吉尼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大体相同,通过总结两大巨头的成长历程,可以勾勒出北美高空作业平台的五十年发展变化:

(1)1985年前--初期发展完善,行业模式逐渐成形

两大巨头在60年代中后期先后成立。在最初二十年间摸索成长,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也逐渐成形:1)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和安全性的要求,高空作业平台兴起,产品属于开发期,各企业生产符合区域化需求的剪式和低端臂式设备为主,设备主要面向于美国的建筑业、特别是厂房建设和建设施工;2)下游客户逐渐从设备商自身开拓变成与租赁商合作推广的形式,到80年代后期租赁商已经设备商成为最大客户。

(2)1985-2000年--受益“再城市化”,行业高速发展

美国“再城市化”趋势令建筑业重新焕发生机,但在行业向好的同时,高空作业平台公司不得不面对周期性风险放大及行业竞争者激增问题,因而设备商开始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和产品性能优势,提升市占率。JLG和吉尼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并确立龙头地位。

美国再城市化带动建筑业兴起,同时建筑设备需求提升。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着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因此,美国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美国却出现再城市化现象:一方面,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显着改善,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的压力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逆城市化”的现象使得城市中心区相对衰落,美国重点开始由建设新城市转向中心城区的复兴。城市规划的发展、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完善、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受到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而导致的出行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从城市郊区重新回到中心城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再城市化带动美国建筑业、交通、环保、市政等多行业的发展,而美国行业投资中特别是建筑业的机械设备投资占比一直比较高,建筑业私人设备固定投资额可以达到私人建筑业固定投资额的80%左右,整体宏观经济发展带动高空作业平台设备的发展。

20世纪末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1996年首届国际建筑机械和建材设备博览会中,可以发现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在美国本土已经形成了许多知名的高空作业平台设备商,如吉尼、JLG、MEC、GROVE等多家企业。当时行业特点是虽然高空作业平台公司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碾压中小设备商。如在产品上,龙头公司产品种类全、新产品布局完善,设备可以应用于多个行业,已经形成系列化、多样化的特点,在行业已经具备相当强的影响力,市场在逐步向龙头集中。

(3)2000-2008年--从美国到欧洲,从建筑到非建筑

2001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宏观周期性衰退短期影响了美国高空作业平台的发展,头部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欧洲建筑、仓储、船舶等多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了设备需求,2002年后美国本土需求也在增长。双重市场需求叠加使得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1-2008年期间,欧洲建筑业GDP经常保持在10-20%的增长区间,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生大量高空作业平台的需求,当时在欧洲伸缩臂车尤为受欢迎,2005年欧洲拥有3.9万台伸缩臂叉车,是当时欧洲产量最大的工程机械产品。2004-2005年在其他工程机械增长低迷的情况下,伸缩臂叉车仍然有15%的增长率,2005年欧洲伸缩臂车销售量高达5.5万台。

与此同时,欧洲仓储运输GDP也保持在10-20%的增长区间,高速发展期。设备厂商开始通过升级技术,在性能上开发高度更高、更稳定的设备,同时通过使用标准件和电力和混合驱动替代柴油驱动方式节省成本,从性能和成本的角度打开商超仓储、物流厂商、船舶等领域需求。下游非建筑领域的应用在快速提升。

(4)2008年以后美国市场平稳增长,龙头企业布局新兴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高空作业平台设备保有量已经趋于稳定,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增长由20%-30%的高速增长转变为10%以内增速的平稳增长。另外欧洲AWP保有量和租赁市场价值已经基本饱和。美国头部高空作业平台企业又将目光聚焦在亚洲新兴市场。以吉尼为例,亚洲地区从2008年占比较低到2019年3.25亿美元,占比12%,新兴市场布局无疑取得不错的成果。当前JLG、吉尼在国内均有设厂,主要依靠我国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更低的人工成本优势,产品大部分出口,在国内主攻高端市场,对JLG、吉尼来说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从成熟市场看中国未来

通过梳理北美市场50年浮沉,以及JLG、吉尼的成长历程,与如今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对比,可以得出5点启示:

启示1:当前我国市场处于本土红利期,类似美国1985-2000年(建筑业蓬勃发展,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眼光可以放长远些,2019年下半年及今年行业的快速爆发,并非杀鸡取卵,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从北美市场发展经验来看,需求爆发带来良性竞争,更高质量、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大批量推出,拓宽应用领域,产品和需求之间形成正向反馈,这是行业得以维持连续15年高增长的重要原因。只要建筑业行业投资保持增长、城市化率保持提升,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增长势头就不会停止。

复盘北美市场,需求爆发带来良性竞争,更高质量、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大批量推出,拓宽应用领域,产品和需求之间形成正向反馈,这是行业得以维持15年高增长的重要原因。1990-2000年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年均符合增速在30%以上,下游建筑、船舶、仓储需求快速增长带动行业玩家增多,竞争压力迫使厂家生产更加高质量、更高性价比的新产品:1996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高空作业平台展览中,美国20余家企业展出的产品型号非常齐全,包括剪叉式、桅柱式、动臂式(伸缩臂、折臂、伸缩折臂混合)等,龙头企业JLG和吉尼在当年分别推出了30/23种新产品,产品类型爆发式覆盖。行业产品种类的完善又可以拓宽通讯、机场、港口等应用领域,产品与需求之间可以形成正向反馈。

目前我国高空作业平台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与美国90年代爆发增长的情况类似,年均可以达到50%左右的增速。2019年Q4开始的行业爆发,让很多投资者担心下游租赁商过度竞争可能导致行业恶化,我们认为眼光可以放长远些,北美市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租赁行业快速扩张,本质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在下游需求爆发的同时,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也不可能避免,换个角度看,正是通过良性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才能不断拓宽应用场景,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是利好全市场的事。百舸争流,JLG和吉尼也是在这个时期,确立龙头地位(2000年JLG收入首次突破10亿美元)。

中国市场潜力大,保有量至少达到50-80万台。2018年全球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设备保有量为147万台,美国市场保有量为62.67万台,欧洲十国保有量为29.92万台,而中国市场保有量才10万台左右。对比2018年人均保有量,美国521人/台,欧洲十国1232人/台,中国仅14276万人/台。

启示2:臂式是必争之地,剪叉门槛较低,应用有局限性,难以拉开差距。JLG和吉尼都是靠臂式的统治力才能确立行业地位。

中国产品结构尚不完善,臂式产品占比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9年美国租赁市场臂式设备保有量约为23.8万台,占比达38%;欧洲十国臂式设备保有量约为11.3万台,占比为37.8%。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1-11月份,剪叉式销量约5.9万台,占总体销量85%,臂式占10%左右,对比海外成熟市场,中国臂式设备保有量仍比较低。

JLG在成立初期便全面布局臂式、剪叉、桅柱产品,吉尼首先主攻臂式,随后拓展剪叉。从产品属性来看,臂式平台更高的作业高度导致臂架截面设计和受力变形等因素更加复杂,制造难度远大于剪叉式,单体价格也更高,而在建筑施工、房屋制造等下游领域臂式需求更大,市场规模超过剪叉式。以国际巨头 TEREX 为例,2009 年时其臂式平台营业收入为 2.93 亿美元,剪叉式平台为 1.09 亿美元,2014 年臂式平台营收 12.56 亿美元,剪叉式平台营收 5.45 亿美元,臂式平台市场规模及开拓速度远大于剪叉式平台。

同时由于剪叉式进入门槛较低,产品技术相对更易攻克,未来竞争激烈将显着压缩利润空间;而臂式设备在性能和应用环境上对技术要求更高,更容易拉开差距。没有只凭借剪叉产品可以维持产业龙头地位的情况,臂式是必争之地,也是衡量未来产业地位的关键产品。

启示3:短期内毛利率可能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而波动。但长期来看,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龙头毛利率趋势上一定是下降的,但是过程是逐步而缓慢,最后维持在合理水平。

长期来看,龙头产品毛利率趋势上一定是下降的。总结近过去30年JLG和吉尼盈利能力变化:JLG毛利率在初期发展阶段维持在30%,到1996年已经下滑至25%左右,经过1996-2008年高速发展期后,行业竞争激烈(竞争在各种产品、各大市场充分展开),毛利率下滑至不足20%,并一直维持,2016年以后毛利率稳定在18-19%。吉尼毛利率趋势也相同,高速发展期维持在20-25%之间,2008年成熟期后维持在15-20%之间。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①下游租赁商集中度在提升,随着头部客户占比提升,同产品均价有下滑趋势;②行业竞争越来越充分,先发带来的超额收益逐步消失,尤其在剪叉和低米数臂式领域,头部厂家价格下行压力大。

短期(如一两年的时间跨度)毛利率与产品结构有关。如JLG在90年代初新产品推的很快,销售结构发生变化,带动整体毛利率从1991年的21%提升到1996年26%的水平。

启示4:海外拓展不可停,或者说必须加大潜在市场的布局力度。

经过1985-2000年本土红利期后,JLG、吉尼在2000-2008年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进军海外的红利,享受了欧洲建筑、仓储市场快速爆发的红利。JLG成立之初即开始全球布局,吉尼则先聚焦本土,坐拥美国西部市场,2002年被特雷克斯收购后共享海外渠道,也快速提升。从区域发展到拥抱全球,是高空作业平台巨头的必经之路。

启示5:最重要的是产品、产品,还是产品。

纵观JLG、吉尼五十年发展史,环境在变、市场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其产品的领先:领先在质量高、种类全、迭代快。如1996年一年的时间,JLG就推出30款全新产品,包括剪叉、臂式、桅柱等全系列,同年吉尼也推出23款全新产品。不要小瞧丰富产品种类和产品迭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降低客户成本,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智通财经网;原标题:《招商证券:复盘高空作业平台两大龙头 最重要的启示是产品、产品、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敬请关注 《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工程机械与维修》与《今日工程机械》官方微信

发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