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世界惟一不曾中断的古老原生文化,生命力之顽强,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无出其右者。国外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在经营管理中并取得巨大成就早已不是新闻,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西方管理方式在企业经营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局限。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精英已把目光转向世界的东方,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汲取养分、获取智慧。
很遗憾,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守着祖上留下的金矿过着穷日子。尤其对于工程机械这种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流于表面甚至是以讹传讹,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多的是借鉴和模仿西式方法。
西方文化崇尚实用主义,侧重理性和竞争。竞争的尽头是战争,所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下,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和货币战甚至武装冲突不断。
中华传统文化侧重感性和竞合,讲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从大的方面讲,两种文化对世界治理的方式一种是殖民体系,一种是朝贡体系。根本的区别是殖民体系灭人国,被殖民地区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朝贡体系则保证各国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宗主国只是天下的共主,负责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保证体系的稳定。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度包容和尊重差异化的。在古代,即使对国家版图之内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多实行羁縻统治,如有名的土司制度,采用当地人高度自治的模式,从而达到“修德以怀远”的目的。
很可惜,由于西方牢牢掌握世界话语权,且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所谓“一白遮百丑”,导致我们在谈论西方文化和西式管理时往往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好的一面。同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抱有偏见,更有甚者把百年国耻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当照抄照搬西式的管理方法碰上骨子里是中式文化基因的人,西方管理对人的过度物化和工具化,不可避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在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也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根本精神能给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不一样的视角,有助我们共克时艰。
01
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及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性的洞悉,而传统文化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洞察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远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但仍有一些基本的精神和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信念,希望以下几点能对企业管理者有所启示。
01
进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积极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种进取并不是汲汲于功名,孜孜于富贵。而是治学上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理想信念上“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执著,真理追求上“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文化中进取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心系天下的立己达人,具有浓厚的“利他”特点。
企业的价值所在,不也正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吗?基业长青的企业都是能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进取精神,是自内而发的精神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愈是面对逆境越有生命力, 愈挫弥坚。“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易节”。对于眼下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虽正处于低谷,仍须永葆斗志,初心不改。
02
忧患意识
作为古老的民族,由于旧时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人天生具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忧患的态度在实践中又不断升华,体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提醒我们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我们民族忧患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储蓄率高,老百姓爱存钱。在传统文化的字典里,“寅吃卯粮”绝对不是个褒义词。现在我们学习西方的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在某些行业已经尝到苦果。尤其疫情这三年,更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必要的储蓄是多么的重要,家有余粮,遇事不慌。

忧患意识对周期性比较明显的工程机械行业意义深远,在行业繁荣的时候,我们要有应对市场衰退期的打算。这一点虽然显得老生常谈,但实际是常做常新,管理中一定要具有风险意识。我们的民族工程机械品牌在拼命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份额,说白了也是因为具有忧患意识,为了抢占更好的生存空间,获得更好的发展身位。
03
使命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命感不仅属于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更在庶民的心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里个人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放眼全球还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关心国家大事,更关注国际形势?街头巷里、田间地头,贩夫走卒、农夫村氓聚在一起也要聊聊国际形势,侃侃中美关系,谈谈俄乌战争。中国人骨子里天生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生的忧国忧民。
对于我们工程机械行业的管理者来说,可以好好利用这种情怀。充分激发员工骨子里的使命担当精神,营造人人愿做事、人人敢做事的工作氛围。这样充满活力的企业必然具有竞争力,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当然企业也要有使命担当,为员工提供更宽广的舞台、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更关爱自己的员工,让大家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只有企业对员工好了,员工才能对客户更好。企业持续地善待客户,是很关键的竞争力,并不容易做到。
04
变通精神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被称为百家之源,群经之首。“易”就有的变易的一层意思。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文化,绝不故步自封。“变则通,通则久”,告诉我们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今随着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过去有些成功的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新的环境,甚至成为负累。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识迭代加速,敢于自我否定,破除“已知障”,勇于创新,已成为管理者的必要素质。管理者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引领组织结构变革和关键业务流程再造。
05
和合精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人特别讲究和谐。但这个和谐却不是毫无原则的苟同,“乡愿,德之贼也”(没有是非观念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是顾全大局,在共同的目标和信念下,大义所在,彼此放弃纷争,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在合作过程中保持愉悦的人际关系,并且允许出现不同意见和声音。
和合精神告诉我们,在经营管理中,要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打破“部门墙”减少内部消耗,这样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作为企业领导者,不能搞家长制,不能搞一言堂,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没有不同声音的决策一般都是很危险的,只有一个声音的企业必然是僵化的企业,缺少活力和激情。
管理者在用人上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授予合适的职位。对人对事的评价不能仅凭个人的喜好和爱憎,而要根据实际的表现以及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用人即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对人不要求全责备。所以古人讲“君子易事而难说(通“悦”,下同)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06
厚德载物
中国人历来重视德行,认为德行比才干更重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没有德行,是做不成事情的,即使侥幸成功,也不会长久。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有精确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他看来,才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有德行的人身上才能发挥正面作用。人可以无才(顶多算是庸人),而不可以无德。

“为政以德”,作为企业管理者,德尤其重要。管理中可以讲策略,但不要搞阴谋。有操守、品质好的领导值得信赖,更容易确立自己的威望。相反,德行不端、品行不正的领导一般很难带出一只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团队,团队很容易离心离德,执行力不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企业管理中,考察管理人员,也要注重人品。德才兼备最好,退而求其次,也要首选德行好的人,能力差一些可以培养,德行有问题却很难改变。工程机械行业之前不乏因用人不当、管理不善导致挪用货款、侵害公司利益的失败案例。
按儒家的标准,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其实司马光说的“中和”也是中庸的意思。中庸的本质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不走极端,并且能根据具体情景的改变做出应变。有人以讹传讹地认为中庸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差不多,甚至把中庸当成“和稀泥”的处事态度,这是对中庸的极大误解。
07
内视自省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内视文化,凡事首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一味地怨天尤人。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这个意思。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出了问题要首先反思自己的原因,自己哪里没有做好,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推卸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天生喜欢替别人背锅。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头上。虽然碍于管理者的位置,别人可能敢怒不敢言,但不满积累多了,总有发泄的时候。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
反思不足,就是自己进步的空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管理者,既要具有知人善任的本领,更要有容人的雅量。
08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00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民本思想就已生根。古人早就意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告诫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滥用民力。
这点对现在企业管理者尤其具有借鉴意义。试想一个兼具专业能力和民本思想的管理者,工作中能设身处地考虑员工的感受和利益,怎么能没有崇高的威望?怎么会没有卓越的领导力?

作为管理者都希望具有领导力,我们知道领导力来自下属的追随,和管理者的行政权力没有关系。领导力不须外求,更多是管理者通过内修,由内而外展示的人格魅力,做事能力展示的良好形象,自然而然对别人的吸引。
09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无为不是不作为、无所为。而是不折腾,减少不必要的外力干涉,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为。对管理者来说,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必要的放权势在必行,尤其不要越级指挥,搞得下面无所适从。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下属才更具有担当精神,更有主人翁意识,才敢于自主决策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当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运行时,管理者就真地可以做到“恭己正南面”,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下属能做的事情就让下属去做吧,这样最高管理者才能脱身于琐碎的日常事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事关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太过于丰富多彩,以上几条即使管中窥豹也算不上,但即使这样,也仍然会对我们的工作有诸多启发。
02
传统文化和
西方管理方法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诸子时代百家争鸣,就已经繁荣兴盛,此后随着汉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已远远超出国界。贞观年间,万里之外的北极部落首领以被中央帝国册封为一郡之长为荣。
工业革命后,随着近代科技发展,西方已经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凭借压倒性的工业优势,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昔日“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民族自卑感,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成为“腐朽、落魄”的东西,西风彻底压倒东风。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增,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土文化并逐步给予客观评价。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曾因国家的衰弱而陷入低谷,未来必然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重新兴盛。
我们今天谈传统文化的作用,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范畴,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在实践中运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绝对不是“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东汉蔡邕就说过“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传统文化的大者讲究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企,完全是入世之学。
有人可能觉得传统文化都是一些思想、理念,虚无缥缈,并不是方法,无法落地。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中国文化是最讲究方法的,甚至是讲究艺术的。就学习方法来说,古人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从广博的学习各种知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慎重地思考、分辨明白对错到身体力行,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博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笃行”,学以致用。这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治学精神很严谨,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讲究“修齐治平”,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直至“修己以安天下”,修身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大用,绝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泛泛的坐而论道。
如今风靡海外的阳明心学特别讲究“事上练”、“知行合一”,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传习录》曾记载阳明先生和弟子关于如何研习学问的探讨。弟子们抱怨公务繁忙,事务缠身,没有空闲时间静下来修习心学。
阳明先生告诉他们,研习心学,绝不是静坐,更不是让他们什么也不做,为了学问而研究学问。每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能真正的践行“致良知”, 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处事即修行,只有这样学问才能精进,才是真的“知行合一”。只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出现巨大偏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09年,有“经营之圣”之称的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受邀在清华大学举行演讲,演讲后的答疑环节,有位中国企业家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美国的谷歌比日本的京瓷发展得更快。我们中国企业应该向谷歌学习,还是应该向你们京瓷学习?”
稻盛和夫回答:“在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上,应该向富于创造性的美国企业学。但是,金融危机也是从美国发源的,其中充满了虚假。因此,经营的方式方法虽然应该向美国学习,但经营的根本思想、经营的哲学应该向中国的古圣先贤学习。”
老人的回答毫无疑问获得了强烈的共鸣。我想中国的哲学也好,西方的管理方法也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也无所谓优劣之分。
我们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相反西方优秀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论是已经被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理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对象。
别人好的经验,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不学习使用。一味炫耀祖上的荣光,对世界的发展视而不见,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种盲目自大的思想要彻底丢进历史的垃圾桶。
但也要看到西方的竞争思维,虽然实现了商业的繁荣,但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文明冲突,甚至局部地区战乱频仍;资本的过度贪婪和野蛮生长,有其嗜血的一面,冷酷而无情。如果不加以限制,必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建立在此种思想上的管理方法,过于重视绩效和冷冰冰的数据,人只是实现业绩目标的工具,员工很难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鉴于此,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中国的传统企业来说,根植于这片传统文化浸润数千年的古老土地,传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显而易见,深入骨髓。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具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只是“日用而不知”。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目的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为什么说是激发人的善意?因为人性当中本来就有善的成分。
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性善说”,作为中国儒家文化主流的思孟学派,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至深。中华文化的经典读本,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在人性的认识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并不对立,甚至有相通的一面。

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要在中国市场有更好的发展,面对中国员工和中国客户,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方法显然更适合一些,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以“道术”论来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管理思想,个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为“道”,西方管理方法为“术”,道为术之体,术为道之用,体用一源。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应该是以道驭术,以术弘道。

传统文化对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的启示
匠客工程机械 评论(0)
来源:匠客工程机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世界惟一不曾中断的古老原生文化,生命力之顽强,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无出其右者。国外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在经营管理中并取得巨大成就早已不是新闻,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西方管理方式在企业经营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局限。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精英已把目光转向世界的东方,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汲取养分、获取智慧。
很遗憾,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守着祖上留下的金矿过着穷日子。尤其对于工程机械这种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流于表面甚至是以讹传讹,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多的是借鉴和模仿西式方法。
西方文化崇尚实用主义,侧重理性和竞争。竞争的尽头是战争,所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下,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和货币战甚至武装冲突不断。
中华传统文化侧重感性和竞合,讲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从大的方面讲,两种文化对世界治理的方式一种是殖民体系,一种是朝贡体系。根本的区别是殖民体系灭人国,被殖民地区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朝贡体系则保证各国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宗主国只是天下的共主,负责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保证体系的稳定。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度包容和尊重差异化的。在古代,即使对国家版图之内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多实行羁縻统治,如有名的土司制度,采用当地人高度自治的模式,从而达到“修德以怀远”的目的。
很可惜,由于西方牢牢掌握世界话语权,且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所谓“一白遮百丑”,导致我们在谈论西方文化和西式管理时往往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好的一面。同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抱有偏见,更有甚者把百年国耻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当照抄照搬西式的管理方法碰上骨子里是中式文化基因的人,西方管理对人的过度物化和工具化,不可避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在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也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根本精神能给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不一样的视角,有助我们共克时艰。
01
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及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性的洞悉,而传统文化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洞察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远非一篇文章所能表达。但仍有一些基本的精神和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信念,希望以下几点能对企业管理者有所启示。
01
进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积极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种进取并不是汲汲于功名,孜孜于富贵。而是治学上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理想信念上“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执著,真理追求上“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文化中进取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心系天下的立己达人,具有浓厚的“利他”特点。
企业的价值所在,不也正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吗?基业长青的企业都是能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进取精神,是自内而发的精神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愈是面对逆境越有生命力, 愈挫弥坚。“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易节”。对于眼下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虽正处于低谷,仍须永葆斗志,初心不改。
02
忧患意识
作为古老的民族,由于旧时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人天生具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忧患的态度在实践中又不断升华,体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提醒我们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我们民族忧患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储蓄率高,老百姓爱存钱。在传统文化的字典里,“寅吃卯粮”绝对不是个褒义词。现在我们学习西方的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在某些行业已经尝到苦果。尤其疫情这三年,更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必要的储蓄是多么的重要,家有余粮,遇事不慌。
忧患意识对周期性比较明显的工程机械行业意义深远,在行业繁荣的时候,我们要有应对市场衰退期的打算。这一点虽然显得老生常谈,但实际是常做常新,管理中一定要具有风险意识。我们的民族工程机械品牌在拼命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份额,说白了也是因为具有忧患意识,为了抢占更好的生存空间,获得更好的发展身位。
03
使命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命感不仅属于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更在庶民的心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里个人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放眼全球还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关心国家大事,更关注国际形势?街头巷里、田间地头,贩夫走卒、农夫村氓聚在一起也要聊聊国际形势,侃侃中美关系,谈谈俄乌战争。中国人骨子里天生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生的忧国忧民。
对于我们工程机械行业的管理者来说,可以好好利用这种情怀。充分激发员工骨子里的使命担当精神,营造人人愿做事、人人敢做事的工作氛围。这样充满活力的企业必然具有竞争力,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当然企业也要有使命担当,为员工提供更宽广的舞台、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更关爱自己的员工,让大家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只有企业对员工好了,员工才能对客户更好。企业持续地善待客户,是很关键的竞争力,并不容易做到。
04
变通精神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被称为百家之源,群经之首。“易”就有的变易的一层意思。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文化,绝不故步自封。“变则通,通则久”,告诉我们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今随着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过去有些成功的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新的环境,甚至成为负累。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识迭代加速,敢于自我否定,破除“已知障”,勇于创新,已成为管理者的必要素质。管理者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引领组织结构变革和关键业务流程再造。
05
和合精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人特别讲究和谐。但这个和谐却不是毫无原则的苟同,“乡愿,德之贼也”(没有是非观念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是顾全大局,在共同的目标和信念下,大义所在,彼此放弃纷争,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在合作过程中保持愉悦的人际关系,并且允许出现不同意见和声音。
和合精神告诉我们,在经营管理中,要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打破“部门墙”减少内部消耗,这样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作为企业领导者,不能搞家长制,不能搞一言堂,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没有不同声音的决策一般都是很危险的,只有一个声音的企业必然是僵化的企业,缺少活力和激情。
管理者在用人上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授予合适的职位。对人对事的评价不能仅凭个人的喜好和爱憎,而要根据实际的表现以及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用人即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对人不要求全责备。所以古人讲“君子易事而难说(通“悦”,下同)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06
厚德载物
中国人历来重视德行,认为德行比才干更重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没有德行,是做不成事情的,即使侥幸成功,也不会长久。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有精确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他看来,才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有德行的人身上才能发挥正面作用。人可以无才(顶多算是庸人),而不可以无德。
“为政以德”,作为企业管理者,德尤其重要。管理中可以讲策略,但不要搞阴谋。有操守、品质好的领导值得信赖,更容易确立自己的威望。相反,德行不端、品行不正的领导一般很难带出一只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团队,团队很容易离心离德,执行力不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企业管理中,考察管理人员,也要注重人品。德才兼备最好,退而求其次,也要首选德行好的人,能力差一些可以培养,德行有问题却很难改变。工程机械行业之前不乏因用人不当、管理不善导致挪用货款、侵害公司利益的失败案例。
按儒家的标准,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其实司马光说的“中和”也是中庸的意思。中庸的本质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不走极端,并且能根据具体情景的改变做出应变。有人以讹传讹地认为中庸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差不多,甚至把中庸当成“和稀泥”的处事态度,这是对中庸的极大误解。
07
内视自省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内视文化,凡事首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一味地怨天尤人。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这个意思。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出了问题要首先反思自己的原因,自己哪里没有做好,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推卸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天生喜欢替别人背锅。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头上。虽然碍于管理者的位置,别人可能敢怒不敢言,但不满积累多了,总有发泄的时候。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
反思不足,就是自己进步的空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管理者,既要具有知人善任的本领,更要有容人的雅量。
08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00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民本思想就已生根。古人早就意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告诫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滥用民力。
这点对现在企业管理者尤其具有借鉴意义。试想一个兼具专业能力和民本思想的管理者,工作中能设身处地考虑员工的感受和利益,怎么能没有崇高的威望?怎么会没有卓越的领导力?
作为管理者都希望具有领导力,我们知道领导力来自下属的追随,和管理者的行政权力没有关系。领导力不须外求,更多是管理者通过内修,由内而外展示的人格魅力,做事能力展示的良好形象,自然而然对别人的吸引。
09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无为不是不作为、无所为。而是不折腾,减少不必要的外力干涉,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为。对管理者来说,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必要的放权势在必行,尤其不要越级指挥,搞得下面无所适从。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下属才更具有担当精神,更有主人翁意识,才敢于自主决策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当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运行时,管理者就真地可以做到“恭己正南面”,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下属能做的事情就让下属去做吧,这样最高管理者才能脱身于琐碎的日常事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事关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太过于丰富多彩,以上几条即使管中窥豹也算不上,但即使这样,也仍然会对我们的工作有诸多启发。
02
传统文化和
西方管理方法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诸子时代百家争鸣,就已经繁荣兴盛,此后随着汉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已远远超出国界。贞观年间,万里之外的北极部落首领以被中央帝国册封为一郡之长为荣。
工业革命后,随着近代科技发展,西方已经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凭借压倒性的工业优势,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昔日“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民族自卑感,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成为“腐朽、落魄”的东西,西风彻底压倒东风。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增,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土文化并逐步给予客观评价。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曾因国家的衰弱而陷入低谷,未来必然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重新兴盛。
我们今天谈传统文化的作用,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范畴,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在实践中运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绝对不是“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东汉蔡邕就说过“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传统文化的大者讲究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企,完全是入世之学。
有人可能觉得传统文化都是一些思想、理念,虚无缥缈,并不是方法,无法落地。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中国文化是最讲究方法的,甚至是讲究艺术的。就学习方法来说,古人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从广博的学习各种知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慎重地思考、分辨明白对错到身体力行,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博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笃行”,学以致用。这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治学精神很严谨,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讲究“修齐治平”,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直至“修己以安天下”,修身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大用,绝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和泛泛的坐而论道。
如今风靡海外的阳明心学特别讲究“事上练”、“知行合一”,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传习录》曾记载阳明先生和弟子关于如何研习学问的探讨。弟子们抱怨公务繁忙,事务缠身,没有空闲时间静下来修习心学。
阳明先生告诉他们,研习心学,绝不是静坐,更不是让他们什么也不做,为了学问而研究学问。每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能真正的践行“致良知”, 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处事即修行,只有这样学问才能精进,才是真的“知行合一”。只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出现巨大偏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09年,有“经营之圣”之称的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受邀在清华大学举行演讲,演讲后的答疑环节,有位中国企业家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美国的谷歌比日本的京瓷发展得更快。我们中国企业应该向谷歌学习,还是应该向你们京瓷学习?”
稻盛和夫回答:“在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上,应该向富于创造性的美国企业学。但是,金融危机也是从美国发源的,其中充满了虚假。因此,经营的方式方法虽然应该向美国学习,但经营的根本思想、经营的哲学应该向中国的古圣先贤学习。”
老人的回答毫无疑问获得了强烈的共鸣。我想中国的哲学也好,西方的管理方法也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也无所谓优劣之分。
我们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相反西方优秀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论是已经被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理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对象。
别人好的经验,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不学习使用。一味炫耀祖上的荣光,对世界的发展视而不见,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种盲目自大的思想要彻底丢进历史的垃圾桶。
但也要看到西方的竞争思维,虽然实现了商业的繁荣,但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文明冲突,甚至局部地区战乱频仍;资本的过度贪婪和野蛮生长,有其嗜血的一面,冷酷而无情。如果不加以限制,必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建立在此种思想上的管理方法,过于重视绩效和冷冰冰的数据,人只是实现业绩目标的工具,员工很难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鉴于此,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中国的传统企业来说,根植于这片传统文化浸润数千年的古老土地,传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显而易见,深入骨髓。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具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只是“日用而不知”。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目的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为什么说是激发人的善意?因为人性当中本来就有善的成分。
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性善说”,作为中国儒家文化主流的思孟学派,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至深。中华文化的经典读本,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在人性的认识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并不对立,甚至有相通的一面。
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要在中国市场有更好的发展,面对中国员工和中国客户,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方法显然更适合一些,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以“道术”论来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管理思想,个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为“道”,西方管理方法为“术”,道为术之体,术为道之用,体用一源。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应该是以道驭术,以术弘道。
敬请关注 《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工程机械与维修》与《今日工程机械》官方微信